盘点:Stroke杂志精选文章一览
2016-11-26 MedSci MedSci原创
【1】Stroke:PM2.5可怕,短期暴露更可怕!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来自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卫生行政管理部门Ryu Matsuo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文章,旨在探究暴露于环境中可吸入肺颗粒物PM2.5时间长短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研究人员分析了日本多个以医院为基础的脑卒中注册中心的688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这些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内入院接受治疗,而且脑卒中症状发作时
【1】Stroke:PM2.5可怕,短期暴露更可怕!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来自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卫生行政管理部门Ryu Matsuo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文章,旨在探究暴露于环境中可吸入肺颗粒物PM2.5时间长短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
研究人员分析了日本多个以医院为基础的脑卒中注册中心的688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这些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内入院接受治疗,而且脑卒中症状发作时间也是确定的,研究人员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分析方法分析了PM(悬浮颗粒物和PM2.5)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发现短期暴露于空气中PM2.5和悬浮颗粒物(滞留0天到1天)就与之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对环境温度进行调整后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每10μg/m3的悬浮颗粒物的情况下为1.02[1.00–1.05];每10μg/m3的PM2.5的情况下为1.03 [1.00–1.06])。相比之下,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PM2.5滞留2天到3天或4天到6天显示与脑卒中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对其他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光化学氧化剂或二氧化硫)或流感的流行这些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研究者发现空气中PM2.滞留0天到1天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之间的相关性仍然存在,而且在寒冷季节它们之间这种相关性更加明显。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短期暴露于PM2.5(1天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详见--Stroke:PM2.5可怕,短期暴露更可怕!)
【2】Stroke:临床试验结果对颈动脉狭窄血运重建方法选择的影响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圣米迦勒医院血管外科的Mohamad A. Hussain医生及其团队的研究文章,其目的在于评估已发表的相互矛盾的临床试验结果对两种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使用率的影响。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人群层面的时间序列分析,其分析的所有人员于2002年至2014年期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接受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主要分析指标为重大临床随机试验发表后当时进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术所选方法使用率的变化。次要分析指标为整体和年龄、性别、颈动脉症状以及手术者专业特异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术所选方法使用率的变化。
该研究共纳入了16,77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4,394例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86%];2378例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术[14%])。在大于40岁的患者中进行颈动脉血运重建的整体比例从2002年4月的每10,000人有6人进行血运重建,到2014年第一季度下降到了每10,000人只有4.3人进行血运重建(减少了29%;P<0.00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使用率下降了36%(P<0.001),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使用率提高了72%(P=0.006)。在2004年SAPPHIRE试验(支架和血管成形术可保护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高风险患者)结果发表后研究者发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使用率明显增加(P=0.01),而在随后2006年(P=0.11)和2010年(P=0.34)的随机试验发表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使用率维持相对不变。相比之下,在2006年(P=0.04)和2010年(P=0.005)的随机试验发表后动脉内膜切除术使用率降低。
由此可见,自2002年以来,颈动脉血运重建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总体比例有所下降;自从SAPPHIRE试验发表以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使用率明显增加,随后的有冲突的随机试验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使用率下降相关。(文章详见--Stroke:临床试验结果对颈动脉狭窄血运重建方法选择的影响)
【3】Stroke:急性缺血性轻微卒中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因子-20-羟化二十碳四烯酸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心脏、大脑、肾脏、肺脏和血管等组织中,花生四烯酸可以被细胞色素P450(CYP450)或15脂氧化酶代谢为20-羟化二十烷四烯酸(20-HETE)、15-羟化二十烷四烯酸(15-HETE)、环氧二十碳四烯酸(EETs)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最近研究证明,20-HETE与许多疾病如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血浆中高水平的20-HETE与神经功能有无相关性,尚未有研究报道。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来中国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研究文章,其目的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轻微卒中的患者血浆中20-HETE水平与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其研究对象为急性缺血性轻微卒中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时均检测了血浆20-HETE的浓度。这项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入院后10天内神经功能恶化。研究人员通过改良的Rankin量表在入院后3个月来评估研究对象的残疾程度。
该研究共纳入了322例急性缺血性轻微卒中患者,其中85例(26.4%)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研究对象血浆中20-HETE平均水平为1687±158pmol/L,在多变量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高水平(>1675pmol/L)的20-HETE是急性缺血性轻微卒中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预测因子。在入院后3个月,急性缺血性轻微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恶化与较高的不良预后(改良的Rankin评分3–6分)风险相关。
由此可见,神经功能恶化在急性缺血性轻微卒中患者中相当普遍,而且临床预后较差。血浆中20-HETE水平升高可能是一种与急性缺血性轻微卒中的预测指标。 (文章详见--Stroke:急性缺血性轻微卒中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因子-20-羟化二十碳四烯酸)
【4】Stroke:中年妇女更年期潮热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科的Rebecca C. Thurston医生及其团队的研究文章,旨在明确更年期潮热(通过最先进的生理方法测得)是否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经颈动脉超声评估)存在相关性,而且研究者考虑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雌激素浓度在这种相关性中的作用。
该研究共纳入了295名不吸烟并且无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动态生理潮热的评估、抽血,以及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情况。研究者在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雌二醇水平的回归模型中评估了潮热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者发现在报告每日潮热的妇女中,频繁的生理潮热与较厚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一次潮热:β[SE]=0.004[0.001];P=0.0001;报告的潮热次数:β[SE]=0.008[0.002];P=0.002)和较多的斑块(如每增加一次潮热,相对于无斑块者,斑块指数≥2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1.07[1.003–1.14];P=0.04)之间存在相关性;而它们之间的这种相关性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雌二醇无关。在报告有潮热的妇女中,相比于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潮热引起内膜中层厚度更大的变化。
由此可见,报告每日潮热的妇女中,频繁的潮热可能比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雌激素提供了更多的女性血管状况的信息。频繁的潮热可能标志着中年妇女脆弱的血管表型。(文章详见--Stroke:中年妇女更年期潮热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5】Stroke:限制性脑叶微出血与认知障碍相关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台湾学者的研究文章,旨在探讨大脑微出血和它们的位置对不同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研究对象选自以社区为基础的衰老纵向研究,研究者评估了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包括言语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功能和言语执行功能,脑微出血通过3T敏感加权核磁共振成像评价。
研究者共分析了959个受试者(平均数年龄为62.5±8.6岁;425个[44.3%]男性),14.2%的研究对象发生脑微出血,根据出血位置,研究对象被分为两类:(1)深部或幕下(85人,占8.8%)和(2)限制性脑叶(49人,占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限制性脑叶的微出血与整体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视空间执行功能缺失显著相关。研究者对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心血管危险因素、其他脑小血管疾病标志、中风和白质高信号进行调整,发现深部或幕下脑微出血与人群认知功能的变化不存在相关性。
由此可见,限制性脑叶,但不是深部或幕下的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改变有关,特别是在视空间执行功能方面。脑淀粉样血管病可能是潜在的病理改变,与脑微出血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关。(文章详见--Stroke:限制性脑叶微出血与认知障碍相关)
【6】Stroke:基底动脉卒中24至48h内神经系统检查可预测预后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旨在确定后续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的判断预后价值,以及识别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4-48小时内NIHSS风险类别。
研究者纳入的619名参与者均通过影像学证实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研究者收集了24至48小时内的NIHSS评分以及1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采用单变量以及多变量模型以确定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通过ROC曲线来确定基线和24至48个小时内的NIHSS评分对不良预后(改良Rankin量表为4–6)的预测能力和1个月的死亡率。
研究者发现376名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5.4%)有不良预后,在多变量分析中,发现24至48小时内的NIHSS评分(比值比为1.28 [1.21–1.35])、轻度卒中史(比值比为2.64 [1.04–6.74])、治疗时间超过6小时(比值比为3.07 [1.35–6.99])、年龄(比值比为1.02[0.99–1.04])都可以作为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对1个月内的不良预后(曲线下面积的0.92 vs 0.75)和死亡率(曲线下面积的0.85 vs 0.72)的预测,24至48小时内的NIHSS评分的预后能力远高于基线NIHSS评分。分类和回归树分析确定了五个24至48小时内的NIHSS评分风险分类与不良预后发生率,其分别为9.4%(NIHSS 0–4)、36%(NIHSS评分5–11)、84.3%(NIHSS评分12–22)、96.1%(NIHSS评分23–27),和100%(NIHSS≥28)。
由此可见,24至48小时内的NIHSS评分可以准确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一个月内的不良预后和病死率,其可为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护理提供有价值的临床预后判断。(文章详见--Stroke:基底动脉卒中24至48h内神经系统检查可预测预后)
【7】Stroke:高水平肝细胞生长因子增加卒中风险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研究文章旨在探讨循环血液中HGF与卒中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在文中,研究者假设循环HGF与增加的卒中风险呈正相关。
研究者共纳入了6711名年龄在45-84岁的研究对象,并在2000年至2002之间对其进行HGF检测,其中233例研究对象一直随访到2013年,同时统计他们卒中的发生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研究对象发生卒中的危险比和95%可信区间。另外,再根据卒中类型对研究结果进行分层分析(其中缺血型卒中有183例,出血型卒中有39例,其他类型卒中有11例)。
研究者发现,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变量后,HGF水平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17%(危险比为1.17;95%置信区间为1.03–1.34)。而且,研究发现这种相关性主要是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而且排除的心脏血栓性卒中病例数很小,排除心脏血栓性卒中后并没有对这种相关性产生影响。少数出血型卒中和其他类型的脑卒中与HGF无关。
由此可见,循环中HGF水平与人群中卒中发病率呈正相关。循环HGF是内皮损伤的标志物,该研究结果提示HGF可能是一个评估卒中风险的重要预后指标。(文章详见--Stroke:高水平肝细胞生长因子增加卒中风险)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Stroke杂志#
59
??
58
阅读了谢谢分享
70
学习中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