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STM:ctDNA,恶性肿瘤检测筛查利器

2014-04-08 佚名 肿瘤新青年论坛

早在许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 cells,CTC)是导致肿瘤治疗后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CTC在外周(血液和淋巴)循环,被循环系统带到全身各处(如肝、肺、骨、脑等),与肿瘤远处转移密不可分。作为至今唯一被FDA批准上市的CTC检测仪,CellSearch能够甄别血液中的CTC并测定其数量。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CTC的数量和肿瘤的预后有关。 然而血液里面

早在许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 cells,CTC)是导致肿瘤治疗后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CTC在外周(血液和淋巴)循环,被循环系统带到全身各处(如肝、肺、骨、脑等),与肿瘤远处转移密不可分。作为至今唯一被FDA批准上市的CTC检测仪,CellSearch能够甄别血液中的CTC并测定其数量。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CTC的数量和肿瘤的预后有关。【原文下载】

然而血液里面的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tumor DNA,ctDNA)近来也相当夺人眼球。上个世纪就有曾发现乳腺癌患者血液中存在肿瘤相关DNA。血液里面的肿瘤DNA有2种来源,即CTC中的DNA和非细胞包裹的ctDNA,我们这里介绍的就是后者。著名的JohnsHopkins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ctDNA的真面目,它其实是一种具备广泛应用前景、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且适用于多种肿瘤。

让我们来看看ctDNA到底对肿瘤病人干了什么?




研究小组发现,18个类型的肿瘤患者中,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有82%可以在血液中检测到ctDNA,而局部肿瘤患者也有55%被检出。肿瘤级别越高,ctDNA的检出率也越高。其中,在胰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膀胱癌、胃食管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肝细胞癌、头颈癌的远处转移患者中,均有>75%比例能检测到ctDNA。虽然远处转移的患者通过影像学等其他检查手段也能发现是否存在肿瘤转移;但对可见肿瘤局限于原发灶的患者,仅凭现有临床手段就很难以确定微转移的存在与否。ctDNA检测的结果告诉我们,局部的结直肠癌、胃食管癌、胰腺癌、乳腺癌的患者也分别有73%、57%、48%、50%呈现ctDNA阳性。研究小组还发现,ctDNA的水平和2年生存率有关,ctDNA越多患者的预后就越差。

那么,ctDNA和CTC到底哪个更能作为肿瘤转移的证据呢?去年NEJM某文讲到,ctDNA和CTC有相关性,而且与CTC相比,ctDNA和肿瘤负担的关系更亲密(N Engl J Med, 2013; 368: 1199)。而Johns Hopkins的研究小组进一步发现,凡是血液里发现了CTC的也能发现ctDNA,但是发现了ctDNA的却不见得一定能发现CTC!

本文奠定了ctDNA在肿瘤转移检测、筛查、预后等方面的地位,尤其是在本研究病例数最多的胰腺癌(155例)、结直肠癌(64例)中,我们几乎可以想象ctDNA不日将作为评估肿瘤是否转移的重要手段。另外,局部肿瘤中ctDNA检出率也很高,更可以先与现有临床手段早期发现肿瘤转移痕迹。但是,小编要说了,18种肿瘤里竟然连一个肺癌病人都没有,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肿瘤之一,实在有必要让作者出来解释一下原因!

特邀评论:

希望通过检测血液中成分来对肿瘤进行诊断、转移和预后评估的愿望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实践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血道/淋巴道转移作为肿瘤远处转移的必经之路,想当然会存在蛛丝马迹。完整的肿瘤细胞或其细胞内基因组成分,这些概念早年就已提出,但检测手段缺乏明确的标准。以CTC为例,对不同表型的CTC的捕获因其检测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别;当然,尽管在这种前提下依然能发现CTC和远处转移及预后的明确相关性,更进一步说明了这种相关性实际上仍被低估。CTC由于在循环中存在的时间极短,其检测到的状态与患者的远处转移状态存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尽管这可能并不影响对患者转移、预后和治疗效果的评估,但其关系需被谨慎解释。

ctDNA也有其优势和缺点。优势在于其便于扩增,因而可在极低丰度的状态下被高灵敏度的仪器检测到;但其暴露在环境中也容易被降解,其数量上可能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因而文中也仅做定性评估。同样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对ctDNA的界定与对CTC的界定一样,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因而,虽然这是篇开创性的工作,后面的道理仍很漫长;可以想象的是,基于ctDNA的不同检测手段也会像CTC一样雨后春笋般出现。正如科技的发展永远在摸索中前行,基于CTC和ctDNA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试验也在进行中,相信不久带来人们期待的结果。

原始出处:

Bettegowda C1, Sausen M, Leary RJ, Kinde I, Wang Y, Agrawal N, Bartlett BR, Wang H, Luber B, Alani RM, Antonarakis ES, Azad NS, Bardelli A, Brem H, Cameron JL, Lee CC, Fecher LA, Gallia GL, Gibbs P, Le D, Giuntoli RL, Goggins M, Hogarty MD, Holdhoff M, Hong SM, Jiao Y, Juhl HH, Kim JJ, Siravegna G, Laheru DA, Lauricella C, Lim M, Lipson EJ, Marie SK, Netto GJ, Oliner KS, Olivi A, Olsson L, Riggins GJ, Sartore-Bianchi A, Schmidt K, Shih lM, Oba-Shinjo SM, Siena S, Theodorescu D, Tie J, Harkins TT, Veronese S, Wang TL, Weingart JD, Wolfgang CL, Wood LD, Xing D, Hruban RH, Wu J, Allen PJ, Schmidt CM, Choti MA, Velculescu VE, Kinzler KW, Vogelstein B, Papadopoulos N, Diaz LA Jr.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DNA in early- and late-stage human malignancies.Sci Transl Med. 2014 Feb 19;6(224):224ra24. 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7094.【原文下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28434, encodeId=54982028434c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558829e98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肿瘤检测#</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2979, encryptionId=a558829e98a, topicName=肿瘤检测)],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bcd469, createdName=fengting3, createdTime=Thu Oct 16 09:15:00 CST 2014, time=2014-10-16,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77911, encodeId=a19116e7911b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9a8168130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STM#</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6813, encryptionId=29a8168130f, topicName=STM)],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d76127619556, createdName=gdsun, createdTime=Sat Jul 19 06:15:00 CST 2014, time=2014-07-19, status=1, ipAttribution=)]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28434, encodeId=54982028434c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558829e98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肿瘤检测#</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2979, encryptionId=a558829e98a, topicName=肿瘤检测)],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bcd469, createdName=fengting3, createdTime=Thu Oct 16 09:15:00 CST 2014, time=2014-10-16,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77911, encodeId=a19116e7911b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9a8168130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STM#</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6813, encryptionId=29a8168130f, topicName=STM)],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d76127619556, createdName=gdsun, createdTime=Sat Jul 19 06:15:00 CST 2014, time=2014-07-19,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4-07-19 gdsun

相关资讯

王华明:肿瘤急症处理可多用微创

肿瘤在其自然发展病程或治疗过程中,均会出现危及患者生命、需紧急处理的情况,业内专家日前指出,对这些肿瘤相关急症的及时识别和迅速得当处理关乎患者生命,医务人员应强化对肿瘤急症的认识。 日前,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急症微创治疗分会暨第一届肿瘤急症微创治疗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该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第302医院介入科主任王华明教授提出上述观点。 王华

Cell Rep:PTEN基因特定区域可抑制肿瘤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尹玉新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PTEN基因特定区域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细胞》杂志新子刊《细胞报告》上。 尹玉新介绍,PTEN基因是人类肿瘤中突变率仅次于p53(抗癌基因)的强大抗癌基因,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都存在PTEN基因突变或缺失。PTEN突变或表达异常与癌细胞的生长、黏附、迁移、浸润等密切相关

Theranostics:肿瘤靶向诊断与治疗研究取得进展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显升高趋势,因此针对恶性肿瘤的靶向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明东课题组和陈学元课题组在结构生物学、光动力学、生物光学领域长期研究积累基础上,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肿瘤靶向性的融合蛋白药物载体

NEJM病例:腮腺肿瘤引起的扁桃体不对称

该病例发表在2014年3月27日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女,28岁,平素健康,因近期发现扁桃体不对称求诊。其左侧脸颊有一细小的无痛性肿物,并在过去数月间缓慢增大。查体发现左侧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图A,箭头),并证实左下颌后区域内有一质硬、不可推动的肿物。无颈淋巴结肿大或面神经异常。T2加权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左侧腮腺有一高密度肿瘤(图B,冠状位,箭头),大小约为6 cm×4

肿瘤防治 “生物钟”能帮上忙吗

跟花草树木“一岁一枯荣”一样,人体生命活动也有独特的时间节奏。将生命活动的时间性特点整合到疾病防治中的时间医学,是当下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冼励坚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时10年探索,将时间医学应用于肿瘤防治,为我国肿瘤防治推开了一扇新窗口。相关研究成果近日获得2013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时钟基因与肿瘤生长密切相关 “基于生

Nat Genet:一基因变异可增加黑素瘤发病风险

一个国际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基因变异可增加黑素瘤发病风险。新发现有助于医学界开发出防治这种恶性皮肤癌的更有效方法。 这项研究由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对184名黑素瘤患者进行了基因测序,结果发现,名为POT1的基因如出现变异会显着增加患上黑素瘤的风险。 分析显示,该基因变异会抑制与之相应的蛋白质发挥作用,而这种蛋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