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延髓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2024-07-17 神经病学医学网 神经病学医学网 发表于上海

介绍延髓的结构,包括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主要神经及核、传导束等,阐述其相关功能与病变表现。

图片

延髓(图2-4~图2-6)是脊髓上端延续而扩大的部分,故称延髓。

图片

延髓形如倒置的圆锥,宽端向上与脑桥相续,窄端向下与脊髓相连,全长约3cm。其下端以枕骨大孔、第一颈神经根、锥体交叉与脊髓为界,背侧面以菱形窝的髓纹与脑桥为界,腹侧面以桥延沟与脑桥为界。延髓可分为上下两部,下部外形与脊髓相似,其内腔为脊髓中央管的延续,称闭锁部;上部的内腔向背侧开放,形成菱形窝的下半部,称为开放部。

图片

1、在延髓的外表面有自脊髓延续的8 条沟与裂∶

(1)前正中裂∶是脊髓前正中裂的延续,其前端沿腹侧面正中伸至脑桥下缘的桥延沟而终止。

(2)后正中沟:是脊髓后正中沟的延续,其前端延达菱形窝的下角。

(3)前外侧沟∶左右各一,位于橄榄体的前方,又名橄榄前沟,是脊髓前外侧沟的延续,该沟内有纵行排列的舌下神经根丝由此出脑。

(4)后外侧沟∶左右各一,是脊髓后外侧沟的延续,此沟内无脑神经根丝出脑。

(5)后中间沟∶左右各一,是脊髓后中间沟的延续。

图片

2、在延髓外形上有下列改变:

(1)在延髓腹侧,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呈棒状降起,称为锥体。

(2)在延髓与脊髓交界处的腹侧部,两侧锥体形成发辫状交叉,隔断前正中裂,称为锥体交叉。

(3)在锥体的背外侧有卵圆形隆起,称为橄榄体,其内有下橄榄核。

(4)在锥体和橄榄体之间的前外侧沟内,有舌下神经根丝在此出脑。

(5)在延髓闭锁部背侧面可见脊髓的薄束和楔束上行,各终于一个膨大,后正中沟上端的两侧是棒状体,其深部有薄束核;棒状体外侧连于楔束的膨大,称为楔状结节,其深部有楔束核。

(6)在楔状结节与橄榄体之间有一不明显的纵行隆起,即灰小结节,其深部有三叉神经脊束及其核(见图2-6)。

(7)菱形窝的下外侧界,是一斜行降起,它与棒状体和楔状结节之间无明显界限,此斜隆起由大股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称为小脑下脚或绳状体。

(8)在橄榄体与小结节之间(此处也称为橄榄后沟),有一列神经根丝出脑,自上而下分别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9)菱形窝(见图2-4)

1)组成:由脑桥及延髓背面组成,形成第四脑室底。窝的上部侧界是结合臂,下部两侧是绳状体、楔状结节和棒状体。窝底盖有薄层灰质,它与中央管、中脑导水管的中央灰质是连续的。两侧角相当于外侧隐窝。

2)分区∶在上下角之间有一条纵行的正中沟。在它的两侧有和它平行的界沟,把窝底分成内侧的运动区和外侧的感觉区。在菱形窝的中部有几条横行的纤维束,位干脑室下方的灰质内,即髓纹。以髓纹为标志,将菱形窝分为上、中、下三部。上、下两部皆呈三角形,髓纹所占据的部位是一个带形区。

3)结构∶①在菱形窝的上部∶界沟与正中沟之间有纵行隆起,即内侧隆起,其深部有内侧纵束等结构。内侧隆起靠近髓纹部有一对圆形隆起称为面神经丘。是由面神经膝绕展神经核所致。在界沟上端的外侧区,可见到蓝色斑点,即蓝斑,其内含有带色素的神经细胞团,是呼吸调整中枢的一部分。界沟在髓纹的上下部特别明显,而呈窝状,称为上凹和下凹,其深方为心血管中枢的一部分。②在菱形窝的下部:界沟与正中沟之间,有向内方走行的两条浅沟,将此区分为三个小三角区。内上方的一个叫舌下神经三角,其深部是舌下神经核。居中间的一个叫迷走神经三角或灰翼,其深部有迷走神经背运动核。下外侧的三角近似带形,称为最后区。在闩(菱形窝的下三角形如笔尖,故名笔尖。笔尖的尖端叫闩)两侧和最后区附近的网状结构内有血管舒张中枢。③在整个界沟外侧的大三角区,包括髓纹上下部分,总称为前庭区。此区深部含有前庭神经核,此区的外侧角有小结节,其内含有蜗神经核。

图片

延髓下部在结构上与脊髓相似,但向上则逐渐复杂。除了腹侧部以外,其余大部分与脑桥被盖部延续。结构上的复杂化主要表现在∶①延髓下部出现两个交叉,即锥体交叉与丘系交叉;②橄榄体的出现和绳状体的形成;③脊髓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延髓内部有连接脊髓和大脑的纤维束通过,有舌咽、迷走、副、舌下四对脑神经的运动核和终止核,延髓内的反射弧的作用主要是对呼吸、消化、循环等器官的功能调节。根据延髓结构的配布,分为三个部分叙述。

1.延髓的主要结构:

(1)锥体交叉∶由来自中央前回皮质运动细胞的纤维组成延髓锥体,至延髓下端形成花瓣式交叉,即锥体交叉(图2-7)。大部分(约75% ~90%)纤维交叉后,向背外侧进入脊髓侧索的后部,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由于锥体束的纤维交叉有先后之分,全部交叉在前正中裂约占6~7mm的间距。到上肢的纤维位于锥体束的背内侧部,先进行交叉,而到下肢的纤维则后交叉,位置靠近尾侧(这点之前的文章中详细讲到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脑干精讲)。若在锥体交叉下部一侧发生病变时( 如脊髓前动脉发出的延髓旁正中动脉血栓形成)。可能出现同侧上肢瘫和对侧下肢瘫的现象,即所谓交叉性上下肢瘫。

图片

锥体束小部分(约 10% ~25%)纤维不交叉,沿同侧前索下降,形成皮质脊髓前束。此外,尚有一部分纤维不交叉,而沿同侧下降,形成前外侧皮质脊髓侧束(图2-8)。这些始终不交叉的纤维,混杂在皮质脊髓前、侧束内,主要控制躯干肌,使躯干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所以当一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时,只能引起对侧肢体偏瘫,但躯干肌并不瘫痪。极少数例子,其纤维全部交叉,有的完全不交叉,形成一对很大的皮质脊髓前束。

图片

(2)丘系交叉:丘系交叉(图2-9)位于锥体交叉的上方,在延髓的下段,起自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向腹内侧转,组成内弓状纤维,在中央管的腹侧左右交叉,形成丘系交叉,交叉后立即沿中线两侧上行,形成矢状位的纤维层,即内侧丘系来自薄束的内弓状纤维先交叉,交叉后折向上行,组成内侧丘系的腹外侧部分,上升至脑桥则转移至斜方体的外侧部;来自楔束核的二级纤维后交叉,交叉后折向上升,组成内侧丘系的背内侧部,上升至脑桥的位置约与斜方体一致

图片

(3)下橄榄核(图2-10)∶位于橄榄体内,是一个皱褶袋状细胞层,在延髓的腹外侧,它接受纹状体、网状结构和红核等处来的纤维,发出的纤维经对侧绳状体组成橄榄小脑纤维至小脑皮质。下橄榄核在人类很发达,但功能还不清楚。在该核的内侧有内侧副橄榄核,在该核的背侧有背侧副橄榄核,它们的功能大致相似。

图片

(4)绳状体∶由脊髓小脑后束、橄榄小脑束、前庭神经及后外侧弓状纤维组成。先构成菱形窝下部的侧界,而后转向背侧进入小脑。

(5)三叉神经脊髓束:由三叉神经下行的痛、温觉纤维形成,位于延髓灰小结节深部,绳状体的内侧,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外侧,脊髓丘脑束的背侧。上起脑桥下部,下达第2~3颈节。眼神经的纤维可达脊束核尾侧部,下颌神经的纤维终于脊束核的嘴侧部,上颌神经的纤维位于脊束核的中部。由脊束核发出的二级纤维立即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在延髓下部的背外侧病变,引起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的痛、温觉缺失。

(6)网状结构:所谓网状结构就是指灰质、白质相交的组织,即在脑干内,除了一些界限清楚 、功能明确的神经核团和纤维束外,尚有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神经元胞体。但是,网状结构不仅限于脑干内,下起脊髓上胸段,上至间脑的广泛区域内,均有网状结构存在,不过以脑干网状结构最为发达。一般所说的网状结构,主要是指脑干网状结构(图 2-11)。

图片

实际上,脑干的网状结构概念就广义来说包括间脑,因而脑干网状结构与间脑网状结构也是密不可分的。有人认为网状神经元大部分是传入径路的第三级感觉神经元,小部分是下行径路的二级运动神经元。网状神经元的轴突几乎全部都有上行支和下行支,在沿途发出侧支终于脑神经运动核和感觉核。网状结构是一种多突触径路,因此,一个网状神经元,可以向嘴侧和尾侧传导冲动。

1)延髓网状结构的神经核∶

A. 腹侧网状核∶位于延髓下部,下橄榄核尾侧半的背侧部,外侧网状核的内侧。

B.巨细胞网状核∶位于下橄榄核嘴侧半的背内侧,是腹侧网状核向嘴侧的延续。此核发出的网状脊髓束沿脊髓侧索前部下降。

C. 旁正中网状核∶位于下橄榄核中部的背侧,靠近正中线,发出的纤维大部分投射到小脑。 

D.小细胞网状核∶位于被盖的外侧部,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内侧,前庭区的腹侧。此核是网状结构的感觉部,有二级感觉纤维的侧支终于此核。

E.外侧网状核∶位于下橄榄核尾部的背外侧。传入纤维来自大脑皮质、红核及脊髓∶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小脑绒球小结叶、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

F.在延髓网状结构中有许多基本生命活动中枢:a)血管运动中枢:在延髓网状结构外侧部有加压区,在延髓网状结构尾内侧部有减压区;b)呼吸中枢∶吸气中枢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呼气中枢位于延髓网状结构嘴背侧的内侧部;c)消化有关的调节中枢∶呕吐中枢位于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吞咽中枢位于迷走神经背核附近的网状结构内。

2)延髓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

A.脊髓网状纤维,其来源未确定,在脊髓前外侧索内上升。大部分终于延髓网状结构的尾外侧部。有些纤维终于小细胞网状核,自此核发出的绝大部分纤维终于小脑特定部位。故此核可能是外感觉冲动传至小脑的转接站。

B.二级感觉纤维的侧支,如脊髓丘脑束、二级听觉纤维。孤束味觉的二级纤维、三叉神经二级纤维、前庭二级纤维等,这些纤维束的侧支大部分终于网状结构的外侧(感觉)部。内侧丘系可能有些纤维终于脑干网状结构。

C.小脑网状纤维,大部分起于顶核,主要终于旁正中网状核。

D.皮质网状纤维,始自广泛的大脑皮质,但主要始自运动感觉区。大部分皮质网状纤维终于网状脊髓束的起始区(即脑桥嘴侧、尾侧网状核、延髓巨细胞网状核)。

3)延髓网状结构的传出纤维∶

A.上行网状纤维,始自下橄榄核嘴侧半的背侧部,即网状结构内侧2/3的细胞群。大部分纤维起始于巨细胞网状核;有些纤维始自腹侧和外侧网状核。这些纤维主要在中央被盖束内上升,终于丘脑的正中央核。从上行网状纤维的起始区也发出下行的网状脊髓束。

B.旁正中网状核发出的纤维,大部分不交叉,主要终于小脑前叶的蚓部。

C. 始自外侧网状核的纤维,终于小脑半球和绒球小结叶。

2.延髓脑神经及其核(图2-16、图2-17)

图片

图片

(1)舌下神经及其核(图2-18):舌下神经是一对运动性神经。舌下神经核位于舌下神经三角的深部,长约18mm,从髓纹到下橄榄核尾端以下,其发出的纤维,行向腹侧,沿内侧丘系的外侧向前,在锥体和橄榄体之间的前外侧沟(或称橄榄前沟)出脑。舌下神经核主要是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舌下神经核损害时,出现同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患者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此乃病侧颏舌肌无力,健侧颏舌肌推舌偏向病侧的结果。

图片

图片

(2)副神经及其核(图2-19)∶为运动神经,分延髓及脊髓两部分,主要为脊髓部。延髓部自疑核下端发出神经纤维,于橄榄后沟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汇入迷走神经,支配喉肌、咽肌及腭肌。脊髓部自颈髓1~5 前角细胞发出神经纤维,在颈椎管内沿脊髓侧面齿状韧带与后根之间上行经枕大孔入颅腔,再经颈静脉孔出颅腔支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图片

(3)迷走神经及其核(图2-20)∶为混合神经,含有运动、感觉及分泌纤维。包括∶一般躯体传入纤维,分布于耳廓后面及外耳道后壁,其胞体位于颈静脉神经节,其中枢突终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内脏传入纤维,分布于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胸腹脏器,其胞体位于结状神经节,其中枢突组成孤束,终于孤束核;一般内脏传出纤维,起始于迷走神经背核,终止于副交感神经节;特殊内脏传出纤维,分布于咽和喉肌,始自疑核。

图片

1)孤束核∶位于迷走神经背核及孤束的腹外侧,其上端伸到脑桥的下界,下端可达第四脑室的尾侧。上端膨大,接受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故又称味觉核。下部接受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传入纤维。

2)疑核: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下橄榄核之间,从丘系交叉的下界上延到髓纹,其上部发出的纤维到舌咽神经。疑核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以控制吞咽和发音等运动。

3)迷走神经背核∶位于灰翼内侧部内,舌下神经核的外侧,其上下端均超过舌下神经核。由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的纤维向腹外侧穿经三叉神经脊束及核,于橄榄体和绳状体之间穿出。

4)延髓下涎核∶位于延髓嘴侧部,发出泌涎纤维至腮腺。

(4)舌咽神经及其核(图 2-21):为混合神经,含有运动、普通感觉、味觉和分泌纤维。其纤维组成与迷走神经相似,包括:

1)一般躯体传入纤维∶分布于耳廓及外耳道,其胞体位于上神经节,中枢突终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2)一般内脏传入纤维∶分布于舌后部、扁桃体及耳咽管的黏膜。其胞体位于岩神经节,中枢突终于孤束核。

3)特殊内脏传入纤维∶分布于舌后 1/3 的味蕾。其胞体位于岩神经节,中枢突终于孤束核的上部。

4)一般内脏传出纤维∶是腮腺分泌的节前纤维,它起始于下涎核。 

5)特殊内脏传出纤维∶始自疑核的嘴侧部,分布于咽上缩肌和茎突咽肌。

3. 延髓的传导束:

在延髓的周边部和中缝两侧有穿行延髓的纤维束。主要包括∶①绳状体∶在延髓背外侧部前庭区的外侧,亦称小脑下脚,已如前述;②三叉神经脊束∶位于绳状体的腹侧,为三叉神经的一级传入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前已述及;③红核脊髓束∶位于三叉神经脊束的腹内侧,下降入脊髓;④脊髓小脑前束∶位于三叉神经脊束的腹侧;⑤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在脊髓小脑前束的腹侧(图 2-22);⑥锥体束:在延髓上部以上主要由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组成,在延髓下部,则只由皮质脊髓束组成;⑦在延髓锥体背侧中缝的两旁,由腹侧向背侧,依次排列为内侧丘系,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和背侧纵束;⑧中央被盖束∶是上行与下行纤维混合的大束,占延髓被盖的大部,其下行纤维主要终于下橄榄核,上行纤维终于间脑网状系。

图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5428, encodeId=fe012215428c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86c4955e5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延髓#</a> <a href='/topic/show?id=6c55116e766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核#</a> <a href='/topic/show?id=3782116e771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传导束#</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6777, encryptionId=3782116e7715, topicName=传导束), TopicDto(id=49557, encryptionId=f86c4955e59, topicName=延髓), TopicDto(id=116776, encryptionId=6c55116e766d, topicName=神经核)],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l 17 16:03:17 CST 2024, time=2024-07-1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Neurology:椎动脉夹层致延髓背外侧梗死1例

38岁,女性,表现为左侧共济失调。

Neurology:延髓背外侧卒中所致的Ondine curse综合征

68岁急性左侧延髓背外侧梗死男性患者(图),住院期间反复出现睡眠时高碳酸性呼吸衰竭。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继发单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一例

延髓内侧梗死是少见的脑血管病,多由脊髓前动脉或椎动脉病变造成。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更为少见。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特殊的跨突触变性,多出现在Guillain-Mollaret三角受到损伤之后的一段时间。目前关于延髓病变继发HOD的报道较少,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延髓病变与HOD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的描述。现就1例双侧延髓内侧

Neuroradiology:也许我们忽视了延髓分水岭梗死

作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夹层很少仅累及延髓,这五例患者提示椎动脉闭塞或低血压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损伤可导致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分支之间的分水岭梗死。

脑干解剖及损害表现,你都记全了吗?

一文读懂脑干解剖及损害表现。

Neurology:1例青少年起病的亚历山大病的延髓背侧病变

6岁男孩,表现为吞咽困难、呕吐和体重减轻。存在早期的发育迟缓,包括轻度的粗大动作和语言延迟。查体可见肌张力减退。脑MRI可见双侧强化的延髓背侧病变(图,增强序列未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延髓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延髓是脊髓上端延续而扩大的部分,故称延髓。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