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在我国突然消失了吗?真相在这里!
2023-01-28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最近,非常奇怪的现象,过个年,新冠病毒似乎突然间一夜消失了?超市、商场、KTV、公园又恢复了热闹的烟火气,地摊夜市更是热闹无比,那么病毒去哪了呢?真的是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吗?
最近,非常奇怪的现象,过个年,新冠病毒似乎突然间一夜消失了?超市、商场、KTV、公园又恢复了热闹的烟火气,地摊夜市更是热闹无比,那么病毒去哪了呢?真的是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吗?
封控前零星感染人数,封控放开后突然之间全国遍地开花,身边充斥着小阳人的消息,同事、朋友、亲人相继变羊,各种发烧、感冒、乏力、失去味觉的现象相继出现,继而布洛芬这类退烧药一药难求,之后还出现了蒙脱石散脱销的尴尬局面。
那么,现在病毒去哪了,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现象,真相又是如何?
一、现在病毒感染的人数真的少了!是因为第一波传染太快,实现普感了!
在传染病学中,我们常用一个指数R0(基本传染数),来评估一种疾病的传染力,也就是指一个得病的人平均会传染几个人。若R0值越大,则代表疾病的传染性越强。
此次新冠病毒的R0,平均测算下来可能超过10,有人甚至认为可能超过20,而季节性流感则是1.3左右,但这样一个R0值只有1.3的传染病,每年就能感染上亿人的规模。
在奥密克戎BA.1时代,象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全民普感的周期大约2个月,即上升与下降均需要1个月时间。但是,现在病毒进化到BA.5.2.*和BF.7以后,其传播速度明显提速了。在我国这一波感染,仅仅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从12月中旬计算到1月旬,病毒基本都传过一遍了。
这是为什么,第一波几乎是集中感染,医院人山人海,而且集中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更多的人骂张文宏是骗子,无症状感染人群没有这么少,到处是大白肺!
事实上,整体感染的人数确实极大降低。中国CDC统计,现在感染人数较高峰下降了97%。但是,现在医院中发热门诊,急诊都不再紧张了,药店也不拥挤了。主要原因在于感染之后体内短时间内会形成抗体,人群形成免疫屏障,能够抵御病毒的再次入侵。所以,看起来病毒“消失”最重要的原因。
从日本的厚生省的统计来看,1月第一周,中国游客到日本的新冠阳性率为7%,第二周为3%,第三周仅1%。这也表明,新冠感染人数确实大幅度减少了。
二、还会有第二波感染吗?
是否有第二波感染,主要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基础,以及病毒的特性。从欧美其它国家来看,第二波感染是肯定的。因为新的XBB.1.5、CH.1.1.*等病毒,对目前我们国家建立的基础免疫有较强的逃逸作用。因此,这些病毒进入国内,会导致人群的第二次感染的风险。
但是,第二波的严重性会远远低于第一波。一方面,虽然新的亚变体免疫逃逸能力强,但是与这次感染的隔的并不太远,因此,或多或少仍然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而且部分人体内的抗体水平较高,仍然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即使感染了,症状也相对轻微很多。另一方面,第一波感染带来的严重后果,与医疗挤兑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医疗挤兑的地方,基本都平稳度过。第二波感染,不大可能象第一波这样,挤满医院。因此,没有医疗挤兑情况下,即使有一些是重症,救治的成功率也是很高的,造成的危害也是有限的。
同时,通过第一波来看,虽然大部分人群都有明显的症状,但是需要去医院的比例仍然是相当低的(如果以80%左右人群感染的话),从国内一个月的高峰来看,整体去医院就诊的人数不足1亿人。意味着90%的人感染并不需要去医院治疗。
第二波感染,无症状的比例会更高!从新加坡此前的数据来看,98.5%是无症状感染人群(在新加坡不是第一波感染了)。因此,有理由相信,接下来的第二波感染,95%以上人群应该是无症状感染(真的无明显症状),只有少数人可能会出现明显发热,乏力,咳嗽症状。当然,需要就医的更是少之又少。整个医疗资源主要针对高风险人群的救治即可。
三、还需要戴口罩,预防第二波感染吗?
不建议常规人群日常佩戴口罩!
大家听了这一点一定会十分惊讶,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大家认知戴口罩防范感染矛盾呀。事实上,WHO等指南也不再推荐戴口罩了。仅对十分脆弱的群体,建议戴口罩,另外,对于已感染的人群,建议佩戴口罩。另外,WHO建议 12 岁以下的儿童,而已视情况戴口罩,而且强调不应该要求 5 岁及以下的儿童戴口罩。
事实上,对非高危群体,在日常情况下不戴口罩,意味着有更大机会与病毒持续接触,形成持续免疫效应,从而让人体免疫系统不断接受病毒的刺激训练,反而能形成更好地保护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欧美不戴口罩很久,虽然现在病毒仍然在流行,但是对社会无感。相反,日本一直推荐戴口罩,现在很多人依然没有感染,但是社会持续承压。从表面上防护的水平来看,日本是全世界防护的优等生,但是从结果来看,可能是最差生!
图:日本的新冠病毒流行情况。虽然整体每一波感染的人数都很少,但是处于相对持续流行的状况。欧美等国家,虽然感染峰值极高,但此后感染人数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新的亚变体传播能力超强,常规口罩其实并不能起到很好地预防病毒的作用,除非持续佩戴N95这类口罩。接下来夏天要到来,持续佩戴N95,不太可能,而且长期戴口罩,对呼吸系统的负面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2021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发表题为“COVID-19: Performance study of microplastic inhalation risk posed by wearing masks”的研究结果。与不戴口罩相比,所有口罩使用2h内有助于降低人体吸入空气微塑料量:不戴口罩>活性炭口罩>外科-B型口罩>棉质口罩>时装>无纺布口罩>外科-A型口罩>N95口罩;佩戴劣质口罩超过4h会造成更高的纤维状微塑料吸入风险;佩戴劣质口罩720h,塑料颗粒主要来源为口罩本身,且只有N95口罩吸入纤维状微塑料的风险较小:活性炭口罩>外科-B型口罩>棉质口罩>时尚口罩>无纺布口罩>外科-A型口罩>不戴口罩>N95口罩。在纤维状微塑料吸入风险方面,戴口罩少于168h(7天)低于不戴口罩,但外科B和活性炭口罩除外,口罩产生的纤维状微塑料为主因;N95在所有测试的口罩中表现出低微塑料吸入风险。在球形微塑料颗粒吸入风险方面,无论是否佩戴口罩,球形颗粒吸入风险都很高:当使用时间为2h时,使用N95、外科-A、棉花、时尚、无纺布、外科-B、活性炭口罩和不戴口罩观察到的球形颗粒累积量分别为1695、1808、2241、3110、2152、3090、2212和3918;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与不戴口罩相比,戴口罩吸入球形塑料风险持续下降;与不戴口罩相比,N95的微塑料吸入量在测试2小时后为43%,测试360小时后为4%,表明通过N95口罩的空气中球形微塑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众所周知,物理直径小于100 nm的颗粒可被人类细胞内吞,且具有干扰细胞功能的风险。长期戴口罩,是否增加肺结节风险,目前没有定论。
当然,上面仅仅是基础研究,并没有临床上的医学证据。而且,很多医务工作者,长时间佩戴口罩,也并没有发现对健康有危害,也没有发现医务人员的肺结节增多的现象。
当然,市面上口罩良莠不齐,如果佩戴口罩,建议佩戴医用,质量良好的口罩!
对于此次XBB.1.5的全球流行,世卫组织欧洲高级紧急事务官员凯瑟琳·斯莫尔伍德(Catherine Smallwood)表示,应建议乘客在长途航班等高风险环境中佩戴口罩。她补充说:“这应该是向来自新冠广泛传播地区的乘客发出的建议。”
但是,建议洗手等常规措施仍然建议要保持!
洗手等措施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途径,而且不仅能预防新冠病毒,对其它类病毒和细菌都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应该保持!通过洗手,可以减少病毒的口鼻传播的风险。
参考资料:
COVID-19: Performance study of microplastic inhalation risk posed by wearing masks. J Hazard Mater (IF: 10.59; Q1) . 2021 Jun 5;411:124955. doi: 10.1016/j.jhazmat.2020.124955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又是一个笑话
90
签到学习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