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越刷负面信息,越焦虑!Nature子刊揭秘负面信息和糟糕情绪间的双向因果关系!负能量内容,少看一点是一点!

2024-12-09 木白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情绪好→少看负面内容→情绪更好!做个快乐的网络冲浪人吧~

从早晨挤地铁刷手机,到深夜被短视频劝“早睡”,现代人竟每天平均花6.5小时泡在网络里!可以说,上网已经成了全民运动——无论是地铁里的“低头族”,还是床头灯下的“刷屏侠”,我们都在信息的海洋里自由(或者说是被动)冲浪。但你知道吗?我们看的每一条新闻、点开的每一个链接,都可能在偷偷塑造我们的情绪!

图片

图源:网络

近日,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布的最新研究提示上网不仅能“放飞自我”,还能让情绪“上天入地”……这听上去像不像“网络版的情绪过山车”?简单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网络浏览内容选择与情绪状态之间的双向关系:浏览负面内容会恶化情绪,而较差的情绪又促使个体选择更多负面内容,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研究表明,通过为网页内容添加情绪标签,可以有效减少负面内容的选择,改善情绪状态。

图片

DOI:10.1038/s41562-024-02065-6

研究设计怎么“整花活”?

近年来,数字化生活已经成为全民刚需,连情绪问题都被裹挟进了这股潮流。研究网络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系,俨然成了研究者们的新宠。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还是停留在“老三样”:使用频率、参与方式(主动或被动)以及分享内容类型。更有甚者,还研究大家都在Google里搜啥(比如“自杀”“治疗师”),试图从这些关键词里挖出点线索。但很少有人认真琢磨:咱们看的那些内容本身——搞笑视频也好、扎心文章也罢——到底是怎么悄悄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基于此,本研究大开脑洞,提了个全新假设:我们浏览的网页内容,能悄悄影响情绪状态!想想看,网上那些负能量满满的内容是不是让人心情down到谷底?这就像个“情绪回旋镖”——心情不好就搜负面内容,然后负面内容让人心情更差。于是,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参与者的网页浏览记录,不再关注“网瘾几小时”或者“搜啥关键词”,而是直接盯住那些内容的情绪属性,来揭示它们对个人情绪的潜在深远影响。

研究团队进行了四场研究,涉及1145名参与者。研究1(n=287)的参与者在5天中每天浏览20分钟的网页内容,研究2(n=447)的参与者在1天内浏览30分钟网页,在这两部分研究中,研究人员一边分析参与者的浏览记录,一边通过NRC情感词典量化网页内容的正负情绪属性得分,然后让参与者们填心理健康问卷,看这些“浏览小习惯”跟情绪到底是什么关系。

图片

研究1和研究2数据收集与预处理流程

接下来就是更有意思的部分——研究3上了点“手段”:操控参与者的情绪,看看情绪低落或良好是不是会影响他们的浏览内容选择。而研究4简直可以说是“贴心干预”了,研究人员在网页旁边加上情绪标签,想测试一下这些标签能不能改变参与者浏览行为并改善情绪。不得不说,这种设计真的有点像给互联网装上了“情绪导航”!

此外,研究团队为了更好地评估情绪状态,采用了更灵活的维度化方法,并将状态评估划分为三个关键维度:焦虑-抑郁(anxious-depression)、社交退缩(social-withdrawal)和强迫行为与侵入性思维(compulsive-behaviour and intrusive thought)

负面内容与情绪恶化有关不只是“巧合”

为了探究参与者们浏览的网页内容,尤其是那些负面情绪爆棚的内容,是不是和情绪恶化有关,研究团队展开了一项“情绪侦探之旅”,结果还真有点意思!首先,他们用了组内相关系数(ICC)来测量参与者对在5天内正面和负面内容的浏览倾向到底稳不稳定。结果显示,负面内容浏览倾向的稳定性ICC为0.554,正面则为0.626。这意味着无论是负面还是正面内容,个体的浏览偏好在时间上表现出一致性

接下来,团队深挖了一下负面内容和情绪状态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方差分析(ANOVA),发现浏览负面内容更多的人,情绪状态评分更差,尤其是在焦虑-抑郁、社交退缩和强迫行为这三个维度上。这不仅在研究1中被证实(F=4.815, P=0.029),研究2也给出了类似结果(F=8.303, P=0.004)。看来,负面内容与情绪恶化有关真的不只是“巧合”。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这项研究还用线性回归分析了一下,结果显示:负面内容的浏览比例和情绪状态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研究1: β=0.091, P=0.032;研究2: β=0.099, P=0.004)。说白了就是,负面内容看得越多,情绪越堪忧,简直是“负能量吸收体”!

不过,说到正面内容的作用,那就有点“黯然失色”了。在研究1中,正面内容的浏览和情绪状态评分无显著关联(F=0.010, P=0.920)。虽然研究2中正面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效应较弱(F=8.149, P=0.005)。这说明,单靠“正面内容”可能还不够抵消负面内容对情绪的伤害

图片研究1和研究2中,参与者浏览负面内容的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当然,研究团队也没有忽略实验设计中的潜在偏差,比如参与者可能因为知道自己的浏览记录会被提交而改变了浏览行为。但即便如此,这种偏差对结果的影响并不大。无论是实时浏览数据还是存档数据,负面内容和低落的情绪之间的关联均保持一致。

网络内容浏览和情绪间的“双向奔赴”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网络浏览行为和情绪竟有双向关系,有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他们以研究1和研究2为基础,通过情绪评分和网页内容的情绪属性分析,揭示了这一复杂的双向关系。

先说说结果吧:参与者在开始刷网页之前情绪越好,就越不愿意点那些“丧丧的”网页内容。这一趋势在两次研究中均表现显著(研究1:β = -0.082,P = 0.048;研究2:β = -0.097,P = 0.049)。简单来说,心情好的人,自动“防丧”,连“负能量爆表”的网页都懒得看

你以为情绪只会影响你的网页内容浏览选择?那可未必!研究还发现,浏览了负面内容较少的网页后,参与者的情绪显著提升(研究1:β = -0.044,P = 0.022;研究2:β = -0.093,P = 0.008)

此外,研究1结果显示,如果浏览更多正能量网页内容,也能提升参与者的情绪(β = 0.037,P = 0.047),不过在研究2里这种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β = 0.063,P = 0.077)。简单总结就是,负面内容的浏览减少比正面内容的浏览增加对情绪改善的作用更加显著

不过别高兴太早,研究者也强调了,这些数据只是“相关性”分析,因而还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

图片

研究1(n=164)和研究2(n=400)中浏览更多负面情绪倾向的网页与浏览前后情绪变差之间的关联

网络负面内容与糟糕的情绪间的因果关系成立

接下来,研究团队开展的研究3就试图进一步探索情绪和网络浏览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3招募了102名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n=55)浏览负面内容,另一组(n=47)浏览中性内容。实验前后,参与者分别报告自己的情绪状态。分析结果显示,相比那些浏览中性内容的参与者,那些浏览了负面内容的参与者,情绪明显下滑,情绪分数下降了0.503(P < 0.001)。这一发现说明了一个“铁律”——浏览负面网络内容,情绪就直接“跳水”了

但研究者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继续思考:“既然情绪这么容易被负面内容影响,那低落的情绪是否又会引导人选择浏览更多负面内容呢?”于是,参与者在浏览完这些内容后,又开始了10分钟的自由浏览,并提交了自己的浏览历史记录。结果果然没让人失望——那些情绪低落的参与者,在随后的自由浏览中,浏览的负面内容也明显比情绪较好的参与者多(P = 0.026,Cohen’s d = -0.436),这一结果支持了低落的情绪不仅会让人选择更多负面的内容,而且浏览了更多负面内容后,情绪又会更加低落,真是个恶性循环!

其次,研究者还控制了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种族、收入、教育水平等变量,确保这些结果不是偶然现象。经过各种“加密防护”,双向因果关系依然成立,情绪和内容浏览行为之间的这种“互动”显得更加牢不可破。

图片情绪与上网浏览的内容情绪属性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

情绪标签,拯救负面情绪的“神器”

试想,谁不曾在无聊时疯狂刷手机,结果不小心“翻车”被负面信息“淹没”?是不是感觉情绪瞬间掉到谷底,仿佛自己也被这些内容的负能量牵着走?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这些网页内容可能带来的情绪影响,是不是能避免这种情绪“暴击”,并选择那些让自己心情更好的内容呢

为了探讨这一关键问题,研究者通过提供情绪标签来改变参与者网页浏览内容的选择,他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研究(研究4a)。109名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n=55)浏览的内容带有情绪标签,另一组(n=54)则没有这些标签。标签组的参与者在网页每条内容旁边都会看到代表情绪的人脸表情符号,分别代表 “感觉更糟”、“中性”还是“感觉更好”。而无标签组的参与者只能浏览不带情绪标签的网页。

结果怎么样?标签组的参与者显著减少了浏览带有负面内容(“感觉更糟”标签)的网页(β = -0.328,P = 0.043),而选择浏览正面网页内容(“感觉更好”标签)的参与者比例虽有所增加,但未能达到统计显著性(β = 0.348,P = 0.052)。此外,对于那些中立的网页内容,两组的选择差异就不大了。看来,情绪标签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让人避开那些使心情崩溃的网页内容,意味着在网页内容情绪属性已知的情况下,参与者更倾向于避免浏览负面网页内容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干预是否能有效改善情绪,研究者进行了后续研究(研究4b),重新招募200名参与者,继续进行研究4a的情绪标签干预模式。结果显示: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浏览正面内容的网页,占总选择的47.75%。相比之下,负面内容的网页被选择的比例较低,仅为24.35%,而中性内容的网页选择比例则为27.90%而且那些选择浏览更多正面网页内容或更少负面网页内容的参与者,情绪的确得到了显著改善(β = 0.090,P < 0.001)

图片情绪标签对参与者网页内容浏览选择的影响

换言之,研究4a和研究4b的发现均表明,情绪标签作为一种简单的干预手段,能够有效地帮助参与者避免陷入负面信息的漩涡,从而改善情绪。通过提前告知网页可能带来的情绪影响,参与者能够作出更有利于情绪改善的选择。

总的来说,这个研究很扎实地告诉我们,情绪和网络内容的选择之间的关系是个“闭环”:情绪好→少看负面内容→情绪更好。虽然具体机制还在探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负能量网页,少看一点是一点!所以,下次刷手机时,先问问自己:“这个内容,会让我开心,还是让我更丧?千万不能抱着比惨的心态浏览更丧的内容,实际上心灵得不到任何的慰藉”。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就让自己开开心心地上网吧~

 

参考资料:
[1]Kelly CA, Sharot T. Web-browsing patterns reflect and shape mood and mental health.Nat Hum Behav.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1, 2024. doi:10.1038/s41562-024-02065-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1556, encodeId=c6be224155627, content=双向关系:浏览负面内容会恶化情绪,而较差的情绪又促使个体选择更多负面内容,形成恶性循环,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a1646442901, createdName=ms4000001513304915, createdTime=Mon Dec 09 19:54:16 CST 2024, time=2024-12-09, status=1, ipAttribution=广东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1501, encodeId=2a0b2241501b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7206e2821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焦虑#</a> <a href='/topic/show?id=bda753133e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情绪#</a> <a href='/topic/show?id=204012215ec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上网#</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2157, encryptionId=204012215ece, topicName=上网), TopicDto(id=53133, encryptionId=bda753133e1, topicName=情绪), TopicDto(id=67282, encryptionId=87206e28215, topicName=焦虑)],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Dec 09 09:18:40 CST 2024, time=2024-12-09,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4-12-09 ms4000001513304915 来自广东省

    双向关系:浏览负面内容会恶化情绪,而较差的情绪又促使个体选择更多负面内容,形成恶性循环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1556, encodeId=c6be224155627, content=双向关系:浏览负面内容会恶化情绪,而较差的情绪又促使个体选择更多负面内容,形成恶性循环,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a1646442901, createdName=ms4000001513304915, createdTime=Mon Dec 09 19:54:16 CST 2024, time=2024-12-09, status=1, ipAttribution=广东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1501, encodeId=2a0b2241501b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7206e2821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焦虑#</a> <a href='/topic/show?id=bda753133e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情绪#</a> <a href='/topic/show?id=204012215ec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上网#</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2157, encryptionId=204012215ece, topicName=上网), TopicDto(id=53133, encryptionId=bda753133e1, topicName=情绪), TopicDto(id=67282, encryptionId=87206e28215, topicName=焦虑)],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Dec 09 09:18:40 CST 2024, time=2024-12-09,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4-12-09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JAMA Pediatrics:游戏化数字心理健康干预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疗效

游戏化数字心理健康干预对ADHD或抑郁症青少年有益。虽然治疗效果的调节因素为优化临床结局提供了初步见解,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Molecular Psychiatry:单剂量裸盖菇素和迷幻蘑菇提取物在SAPAP3啮齿类OCD样过度自梳理模型中的长期益处

裸盖菇素及其迷幻蘑菇提取物能够显著减少SAPAP3基因缺失小鼠的自梳理行为和焦虑症状,且疗效可持续6周。迷幻蘑菇提取物在改善焦虑和抽搐行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老年焦虑量表(GAI-20)

老年焦虑量表(GAI-20)

Psychological Medicine:心血管-肾脏-代谢健康和社会连接与抑郁和焦虑风险的关联

心血管-肾脏-代谢健康越差,抑郁和焦虑的风险越高。孤独和社会孤立显著加剧了CKM健康对抑郁和焦虑风险的影响,强调了改善CKM健康和社会连接的综合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JAMA Pediatrics:慢性疼痛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增加

结果表明,慢性疼痛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增加有关,而且与没有疼痛的青少年相比,慢性疼痛的症状更严重。

Alzheimer’s & Dementia:非典型痴呆患者中心理治疗对抑郁和焦虑的有效性

非典型痴呆症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疗后,抑郁和焦虑症状显著改善,其效果与常规痴呆症患者相似,但低于无痴呆患者。

Adv Sci:安徽医科大学陶文娟/王元银/张智合作研究发现佛手柑精油诱导抗焦虑作用的神经回路

该研究发现,在急性束缚应激模型小鼠中,用1.0%佛手柑精油(BEO)治疗可通过从前嗅核(AON)投射到前扣带皮层(ACC)的神经回路发挥抗焦虑样作用。

Lancet/Cell:抗焦虑非药物治疗最新研究有突破?

近期,2篇发表在Cell和lancet子刊上的文章在非药物抗焦虑有所突破,分别揭示了运动抗焦虑的作用机制以及焦虑的代际传递与预防干预手段。

BMC Pediatrics:母亲产前焦虑和抑郁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研究揭示了产前母亲情绪、物质使用和社会经济地位在塑造儿童早期EF中的复杂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证明了母亲特质焦虑对儿童抑制控制的不利影响,强调了迫切需要对女性整个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