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临床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在中国,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死亡人数超过蘑菇中毒总死亡人数的90%。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是指因食用含有鹅膏毒肽的蘑菇所引起的以急性肝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20,13(1):20-28. - 中毒,蘑菇中毒 - 2020-06-18
Lancet Haematol:吡美莫司乳膏外用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
1%吡美莫司乳膏局部用药对早期蕈样肉芽肿患者有效且安全
MedSci原创 - 吡美莫司,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蕈样肉芽肿 - 2022-06-06
Nature子刊:中山大学王巧平/万国辉团队发现最毒蘑菇潜在解毒剂
该研究指出,美国FDA批准用作诊断试剂的吲哚菁绿能降低α-鹅膏蕈碱在人类细胞系和小鼠体内的毒性,α-鹅膏蕈碱是世界上最毒蘑菇毒鹅膏(死亡帽菇)产生的一种毒素。
生物世界 - 解毒剂,吲哚菁绿,蘑菇中毒,α-鹅膏蕈碱 - 2023-05-18
这个检测试剂盒,能让“毒蘑菇”现原形!
云南省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及产量位居全国之首,云南也是我国野生毒菌中毒的“重灾区”。同时,食用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有毒蘑菇的毒理机制各异,但含有
人民日报 - 检测试剂盒,毒蘑菇,原形 - 2021-03-07
急诊室来了一对“蓝瘦、香菇”的夫妻
深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室来了一对夫妻。(怎么样?今天这个开头听起来很有故事性吧)(以上为模拟场景)(实际场景如下:)经过浙大一院急诊科医生的仔细问诊,发现这对夫妻症状类似,表现为头晕乏力、上吐下泻,感觉身体被掏空。追问病史,他们晚上一起吃过山里采来的蘑菇。医生高度怀疑是蘑菇中毒,可淳朴的大叔却很坚定得认为那只是普通的蘑菇。他说那种蘑菇长得没有艳丽的外表,与平时菜场所见的食用菇很相似。
浙大一院 微信公众号 - 食物中毒,蓝瘦,香菇 - 2016-10-12
Leukemia:胡绍燕团队揭示细胞起源如何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
本研究探讨了造血干细胞的表观遗传程序如何在白血病发生过程中被继承,以及这些程序如何与癌基因(MLL::AF9)协同作用,从而赋予AML不同的临床特性。
儿童肿瘤前沿 - AML,急性髓系白血病 - 2024-11-05
准大学生吃菌中毒身亡,以下野生菌千万别吃
7月1日,为帮丽丽庆祝一下“吃顿好的”,杜双兰上山采摘了生菌回家料理,不料一家3口野生菌中毒,丽丽因抢救无效死亡,杜双兰和丈夫至今还躺在医院里,夫妻俩的病情均为:青蕈中毒、急性肝损伤。
MedSci原创 - 野生菌,中毒,死亡 - 2016-07-17
ADC有效载荷的研究前沿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链接而成,兼具传统小分子化疗的强大杀伤效应及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
小药说药 - 微管破坏药物,美登素衍生物(DM2,DM4),微管溶素 - 2022-12-01
偏方惹的祸!盘点用偏方治痛风的不幸之人!
盘点细数那些过分信赖、完全依赖偏方的不幸患者,希望他们的不幸能为其他痛风患者敲响警钟,药剂师提醒:痛风患者应科学就医、理性使用各种偏方...
偏方惹的祸!盘点用偏方治痛风的不幸之人! - medscizl - 2017-02-21
说一说那些运动员禁用的药物(兴奋剂)
兴奋剂在英语中称"Dope",泛指能作用于人体机能,有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的药物。由于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最早服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兴奋剂药物--刺激剂类,所以尽管后来被禁用的其他类型药物并不都具有兴奋性(如利尿剂),甚至有的还具有抑制性(如β-阻断剂),国际上对禁用药物仍习惯沿用兴奋剂的称谓。因此,如今通常所说的兴奋剂不再是单指那些起兴奋作用的药物,而实际上是对禁用药物的统称。
逸仙药学V - 兴奋剂 - 2017-06-27
这六个妙招可以预防痛风
饮食要注意 饮食上要少食动物内脏、鱼类和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猪、牛、羊肉、火腿、香肠、鸡鸭、鹅、兔、鱼虾、菠菜、豆类、蘑菇等,花生也应少食。不要酗酒,尤其是要禁饮啤酒。应大量饮水,多食发面食品、放碱的粥(可促尿酸排泄)和所有根茎类蔬菜。水果基本都可食用。 禁过量饮酒 尤其是啤酒与海鲜不能同食,如果同食只要时间一久,往往就引起嘌呤排出减少而引起痛风。
中国中药杂志微信 - 痛风,妙招 - 2016-05-15
Nature:POLR2A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新的治疗靶点
有时候癌症研究者们会考虑将来自“死亡之帽”毒蘑菇衍生的毒性α-鹅膏蕈碱作为一种潜在的癌症疗法药物,然而由于α-鹅膏蕈碱会存在引发肝脏毒性的可能,因此其作为有效的疗法往往被认为存在很多限制。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得克萨斯大学MD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着眼于开发一种以α-鹅膏蕈碱为基础的抗体共轭药物(ADCs),他们发现ADCs可以以POLR2A基因为靶点来来有
MedSci原创 - 结直肠癌,POLR2A,靶点 - 2015-04-28
Science:舌尖上的科学
丹麦食品科学家Per Møller几年前还在美国的时候尝试过一款在美国非常著名的巧克力棒。可是据他回忆,那东西的味道太怪了,他当时差点没吐出来。但Møller的美国同事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说巧克力吃起来就是这个味。现在Møller回到了丹麦,在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一栋黄色的建筑物里工作,他们将这栋楼形象地称作“奶酪”。对于Møller而言,美国的巧克力
生物探索 - 舌尖 - 2014-05-12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