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 Immunol: Telitacicept与Belimumab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达到低病活动状态的频率与预测因素分析
2024-06-21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SLE患者接受Telitacicept或Belimumab治疗能够实现LLDAS。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异质性自身免疫疾病,其治疗挑战主要在于疾病活动期的不可预测性及对常规免疫抑制剂的反应差异性。为了优化治疗效果,采取以目标为导向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低病活动状态(LLDAS)的实现被视为重要治疗目标。Telitacicept和Belimumab作为新型生物制剂,在抑制B细胞活化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方面显示出独特效果,本研究旨在通过现实世界数据,评估SLE患者在接受这两种治疗后早期达到LLDAS的频率,并探究影响达到该目标的预测因素。
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87名接受Telitacicept(42例)或Belimumab(45例)治疗的SLE患者。通过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数据,评估治疗24周内至少一次达到LLDAS的情况。使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探讨基线预测变量对早期达到LLDAS的影响,同时进行亚组分析和交互作用检验,以验证结果在不同基线特征集下的稳健性。
结果显示,在24周的随访期内,87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有43人(49.43%)至少一次达到了低病活动状态(LLDAS),其中36人(83.72%)实现了持续性LLDAS。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基线时高水平的淋巴细胞计数 [风险比(HR)=1.79, 95% 置信区间(CI)=1.19–2.67, P=0.005] 和血清白蛋白水平 [HR=1.06, 95% CI=1.003–1.12, P=0.039] 是早期达到LLDAS的积极预测因子。相反,血液系统受累 [HR=0.48, 95% CI=0.24–0.93, P=0.031] 则预示着较低的早期达到LLDAS的可能性。
此外,使用Telitacicept与较低未能早期达到LLDAS的风险显著相关 [HR=2.55, 95% CI=1.36–4.79, P=0.004]。亚组分析及交互作用检验显示,Telitacicept使用与LLDAS达成之间的关联在具有一致性。
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中,根据已识别风险因素的数量,显著差异(P<0.001)观察到LLDAS的累积概率。此外,基于风险分层的预测模型显示,低风险组(少于两个风险因素)的患者达到LLDAS的概率显著高于高风险组(两个及以上风险因素)。
BAFF/APRIL 抑制剂治疗后 LLDAS 的实现和 SLE 参数的改善
总之,在实际临床实践中,SLE患者接受Telitacicept或Belimumab治疗能够实现LLDAS。基线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液系统受累及使用Telitacicept是早期实现LLDAS的重要预测因素,有助于识别可能从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原始出处:
Frequency and predictors for early-achieved lupus low disease activity stat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treated with telitacicept or belimumab: A real-life, single-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nt. Immunol., 14 June 2024. Volume 15 - 2024 | 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4.1423035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Telitacicept#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