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患者,男,36岁,性腺功能减退3年。

2020-05-20 影像园 影像园

患者,男,36岁,性腺功能减退3年。

【所属科室】

神经外科

【基本资料】

患者,男,36岁

【主诉】

性腺功能减退3年。

【影像图片】

【影像表现】

MRI平扫加增强示鞍区、右侧中颅窝可见巨块状异常信号影,似类哑铃型,大小约6.6cm×4.3cm×4.7cm,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内见少许短T1信号影,右侧海绵窦区受累,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

【病理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分析】

本病例是一例典型的海绵窦区的海绵状血管瘤,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是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病灶内见少许短T1信号影,提示病灶内合并少量出血,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鉴别诊断:此部位的肿瘤需要考虑到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典型脑膜瘤病灶一般呈等T1等T2信号,T2WI一般不会这么高信号,形态也不像;表皮样囊肿DWI一般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与本病例不符合。

【病例小结】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根据手术所见及病理特征将其分为两型:Ⅰ型即脑内型,位于脑实质内,病灶常为分叶状,与脑组织分界很清楚。II型即脑外型,也叫颅内硬脑膜型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以中颅窝最多见,包括鞍旁、蝶骨小翼和海绵窦等,也可位于小脑幕、大脑凸面的硬脑膜、桥小脑角区和颈静脉孔区等。

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几乎均发生在海绵窦区,其它部位罕见,主要见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临床症状以头痛,视力减退,复视,面部麻木为主。

影像学主要特点:病变均为单发,体积大,病变同时累及鞍旁和鞍内,鞍旁部分大,鞍内部分小;病变内很少出血和钙化,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MR上T1WI上病变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表现为极高信号,具有特征性,信号多均匀,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其明显高于脑膜瘤和垂体瘤的强化,DWI上病灶信号并不低,而且接近于脑实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头痛、头晕伴恶心10余天....

头痛、头晕伴恶心10余天

J Neurosurg:海绵状血管瘤抗栓治疗的安全性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也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异常。其中1/5的患者超过1个 CCM,普通人群的发病率大约为0.1%-0.5%。排在颅内动脉瘤以后,CCM 是第二常见的脑血管畸形。

小肠系膜缘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28岁。因黑便半年,头晕、乏力2个月余来我院就诊。曾在外院予以输血及补充铁剂等治疗,头晕乏力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4.29×109/L,血红蛋白88.0g/L,血小板计数307×109/L。

胸椎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1例

患者男,48岁,因“渐进性双下肢麻木、无力1年,加重6个月”于2017年10月14日收住院。10年前因高处坠落伤致T4椎体压缩性骨折(图1a,b),伤后即感胸背部持续性钝痛,躯干及四肢感觉运动正常,经卧床休息等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恢复正常生活。近1年出现感觉减退,由双下肢远心端向近心端渐进性发展,近10d发现双下肢渐进性无力,可站立、行走。查体示双侧肋弓以下平面痛、温觉及触觉减退,双下肢肌力4级,肛

颅内神经鞘瘤伴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男,57岁,因“右侧阵发性耳鸣”来院就诊;颅脑CT平扫示右侧桥小脑角区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37Hu,大小约2.8 cm×1.2 cm,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斑结状稍高密度影(CT值约50Hu),邻近脑组织稍受压,右侧内听道较左侧略增宽(图1)

新生儿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并囊性变1例

患儿,男,5个月。患儿母亲(29岁)在怀孕37周时,行腹部B超检查发现胎儿右侧额叶脑实质内有一4.4 cm×3.4 cm大小的偏强回声,呈现点条状血流信号,其周围可见大小4.6 cm×3.2 cm的液性暗区(图1);胎心140次/min,生命体征平稳。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行腹部MRI检查示:胎儿一侧侧脑室旁可见一不规则形短T1长T2异常信号,信号不均匀(图2);诊断为额叶占位并囊性病变。考虑良性病变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