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伴糖尿病,降压治疗如何选?
2023-02-06 网络 网络 发表于上海
引言:高血压和糖尿病均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更甚。那么,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有哪些危害?又该如何进行降压治疗?
糖尿病是高血压的常见共患病,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危害?
高血压和糖尿病均为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约1/3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近6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在总体人群中,有45.3%的患者二病共患1。通常来讲一个危险因素便可显著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同时合并两个危险因素,尤其是当高血压与糖尿病恶性叠加时,对人体的危害往往1+1>2,可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并可加速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的发生2。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恰当的治疗尤为重要。
对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制定降压目标?
无论是高伴糖患者还是单纯的高血压患者,目前的降压治疗较之前强化。ACC2020年会上公布的PARAGON-HF实验证明,将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的收缩压(SBP)降低到120-129mmHg时患者的事件发生率最低3。
从预防的角度来讲,我们担心将老年患者的血压降的过低会增加死亡风险。真实世界的大型研究数据显示,老年患者的血压与死亡风险呈U型关系4,即120-140mmHg为最佳的SBP区间。现在强化的治疗已不再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禁区。若SBP<130mmHg时,5年死亡率可降低15%。
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指南(如AHA2017、2018ESC/ESH、中国指南)同样建议进行强化治疗,但推荐的强化力度不同。AHA指南建议推荐所有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10%的患者均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5。中国指南则推荐普通患者的降压目标应<140/90mmHg,耐受性好及部分高危患者应<130/80mmHg6。此外,老年患者还应注意在降低SBP的同时舒张压不要降得过低。
因此,高伴糖患者应从高血压自身的防控来讲主要的防控目标和靶标。
对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应如何进行药物降压治疗?
高伴糖患者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又容易出现如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既要保护大血管,又要保护微血管。总体而言降压治疗原则有两个:降压达标及平稳降压。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ß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由于ß受体阻滞剂容易影响血糖和血脂代谢,故不作为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考虑到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高伴糖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及微量蛋白的风险增加,可首选以A(ACEI/ARB)为基础的降压组合。然而ACEI或引发干咳,因此从保护肾脏的角度可以首选ARB类药物以降低副作用。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微量蛋白尿风险的角度综合来看,ARB类药物中厄贝沙坦的作用或相对较强,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亦较强,针对血压<160/100mmHg的高伴糖患者,可以作为首选起始用药。
《ADA糖尿病伴高血压诊治指南(2017年版)》指出:对于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0 mg/g(A)或30–299 mg/g(B)的一线推荐药物是ACEI或ARB。而厄贝沙坦作为ARB中唯一具有2型糖尿病肾病适应症的药物,对于高伴糖患者更具肾保护获益。安博维作为厄贝沙坦经典药物,兼具降压与全程肾保护。
安博维®的降压疗效显著优于其他ARB,治疗8周后收缩压较基线值显著降低7。
另外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安博维®治疗降压达标率显著优于其他ARB8。
对于高伴糖患者,应如何进行综合管理?
高血压和糖尿病都可归为代谢综合征的范畴,糖耐量异常是此类患者的共同发病机制之一,因此高伴糖患者既要控制好血压也要控制好血糖,而且要改善胰岛素抵抗,以最终降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的发生率,进而降低死亡率。
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上述降压目标和药物组合进行血压控制;可选择二甲双胍、胰岛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等进行降糖治疗。对于高伴糖患者,临床医生不应将降压和降糖独立开来,而应从改善心脑血管预后的角度,改善其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以进行综合管理。除此之外,戒烟、运动、饮食控制等改善生活方式亦是高伴糖患者管理的重要措施6。
参考文献:
1.Song J, et al. J Hypertens. 2016 Aug; 34(8): 1648-53.
2.Parving HH, et al. Kidney Int. 2006 Jun; 69(11):2057-63.
3.Jonathan W. Cunningham, et al. JACC: Heart Failure, Available online 30 March 2020.
4.Sim JJ, Shi J,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4 Aug; 64(6): 588-97.
5.Whelton PK, et al. Hypertension. 2018 Jun; 71(6): e136-e139.
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et al.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 24(1): 1-46.
7. Am J Hypertension.1998;11(4pt 1):445-453;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2002;7:135-142.
8. Clin Ther. 2011; 33(9):1190-203.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