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静脉给药,化疗药物还有哪些不同给药形式?常见代表药物及方案带你一文了解!
2023-07-03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化疗药物不同给药形式常见代表药物及方案带你一文了解!
化疗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在肿瘤的早期术后辅助、晚期及转移后的姑息性治疗、同步放化增敏以及术前新辅助治疗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除了最经典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静脉给药方式,化疗药物还可以通过口服、肌注、动脉注射、腔内注射等不同形式进入人体,在全身或局部发挥抗肿瘤作用。 针对以上这些不同的给药形式,有哪些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具体的代表药物?本文将对化疗药物常见的几种不同给药形式作出介绍,希望能够对具体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静脉给药 作为最常见的静脉给药方法,即通过静脉血实现化疗药物全身作用的给药形式,目前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具体还可以分为静脉滴注、静脉注射、静脉冲入、中心静脉穿刺、PICC和输液港等。 01.静脉滴注 选取上肢外周静脉作为穿刺点,应用一次性输液针或留置针完成化疗药物的全身给药,是目前临床上绝大多数化疗药的给药形式。吸收速度快,但局部刺激症状和全身反应都很明显。 02.静脉注射 适用于血管刺激性小的化疗药,配制成溶液,通过外周静脉缓慢推注入血,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03.静脉冲入 适用于强刺激性药物如氮芥,用药时将药物经静脉推注,之后连接输液器快速冲入,2-3min后恢复正常输液速度。 04.中心静脉导管(CVC) 选取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置管长度控制在15cm左右,在输注血管刺激性化疗药物(多柔比星等)的同时,还是一条可靠的静脉补液通路。主要缺点是穿刺失败率高,容易发生穿刺部位的深静脉血栓,必要时需采用尿激酶溶栓,对于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不适用。 05.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 选取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作为穿刺点,将导管沿静脉走行方向置入胸6-8后肋的上腔静脉,适合需要中长期化疗、输注高渗性药物、CVC操作失败或存在禁忌症的肿瘤患者。在护理时,需要注意置入PICC的上肢不能进行剧烈运动,每个治疗周期开始前,复查胸部X线来确保导管没有发生移位;并且在每天输液结束后进行低分子肝素钠封管及患药,每周进行一次盐水冲管预防堵塞。 06.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是一种植入皮下可以长期留置的输液装置,主要应用于需要长期反复应用化疗药物和静脉输液的人群,能够有效避免化疗药物和肠外营养液对外周血管的刺激,降低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并且不需要每天进行护理,每个治疗周期结束时进行低分子肝素钠护理和换药即可。缺点在于费用昂贵,且没有纳入医保。 动脉给药 动脉给药即通过动脉穿刺或DSA引导下动脉置管的方法直接向肿瘤供血的血管给药,化疗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仅局限于局部组织内,极大降低了传统静脉给药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常用于肝癌、肝转移瘤、肺癌和卵巢癌等的介入治疗。 腔内注射 通过一次性穿刺针或留置引流管直接将化疗药物配置成的溶液送入人体自然体腔的一种给药形式,适用于需要药物发挥局部抗肿瘤作用的情况,具体包括胸腔穿刺、腹腔灌注、腹腔热灌注、心包穿刺、膀胱给药等形式。 01.胸腔灌注化疗 针对恶性胸腔积液(MPE)和胸膜累及的患者,可留置胸腔引流管,首选化疗药物为顺铂、卡铂、洛铂、氟尿嘧啶、博来霉素和长春新碱,在抑制胸水的同时还有一定的胸膜固定作用,对于后线治疗中出现进展的晚期患者效果明显,应用中应注意气胸的发生。 02.腹腔灌注化疗 通过腹腔穿刺针或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穿刺置管来完成化疗药物的腹腔局部给药,主要适用于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管癌等消化道肿瘤和卵巢癌、II型子宫内膜癌的盆腹腔转移以及原发腹膜癌和癌性腹水患者。 其原理在于利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耐受温度差异,实现抗肿瘤目的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与静脉给药形式相比全身反应轻。缺点在于会加重盆腹腔黏连及肠梗阻的几率,对于在新辅助化疗阶段应用该形式的患者,手术中会较静脉化疗患者相比创面出血情况加剧;在术后辅助化疗阶段,对于存在吻合口、切口愈合不良、凝血功能障碍和严重骨髓抑制的患者并不适用。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存在大量腹水的患者,在给药前,应先抽出约2000ml腹水,同时警惕患者可能会存在的低蛋白血症和离子紊乱;在整个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一旦发生过敏,立即停药做好抢救准备;完成给药后,应嘱托患者改变体位,更好地实现药物的腹腔弥散。 03.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 指的是通过将化疗药物灌注液加热到恒定治疗温度、灌注到肿瘤患者的腹腔内、维持一定的时间,来达到治疗原发腹膜瘤、腹膜转移瘤和恶性腹水的一种治疗手段,适用范围与腹腔灌注化疗类似,通常联合肿瘤细胞减灭术进行,并且在手术完成后的开放状态下或关闭腹腔后都可以进行灌注给药,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实现临床治愈。 具体定位上,将四条灌注管分别经腹壁两侧穿孔,内交叉放置于肝肾隐窝、脾门和两侧盆底,在灌注液完全充盈腹腔后,体内外的双循环系统可以实现对微笑癌灶的过滤,防止其再次回流至患者体内。 在药物选择上,可以参考患者既往病史,选择组织穿透率高、腹膜吸收率低,且对热效应有协同作用的化疗药物,剂量上可与系统化疗持平,灌注时间一般在60min,温度为43±0.1℃,灌注液在4-6L,速率为400-600ml/min。 HIPEC虽然治疗效果显著,但也存在禁忌症:合并肝肾功能不全、骨髓抑制和凝血功能障碍、完全性肠梗阻、吻合口愈合不良、严重腹腔内感染和腹腔广泛黏连及恶病质的患者并不适用。 04.心包穿刺化疗 通常在肿瘤患者合并恶性心包积液(MPCE)时进行,避免癌性心包积液累积导致的心包填塞,常见于肺癌、乳腺癌、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积液多为血性,就诊时呼吸困难困难为首发症状,一般超声即可确诊。心包穿刺化疗可配合心包穿刺排液、全身化疗及靶向治疗同步进行,对于需要多次治疗的患者,为避免反复穿刺诱发感染,可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或中心静脉导管完成给药,首选顺铂、氟尿嘧啶、白介素-2和抗血管生成类药物等。 05.膀胱灌注化疗 利用导尿管将灌注液注入排空的膀胱内,待保留1-2h后使其随尿液一起排出体外,主要用于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术后辅助及单独治疗,灌注后的24h内应大量饮水2500-3000ml加速代谢。 常用药物为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吉西他滨和丝裂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膀胱炎和血尿。 口服 一般为片剂、胶囊和肠溶制剂,适用于晚期、复发或受条件所限无法完成规律化疗疗程的肿瘤患者,服药时间多为睡前,代表药物为卡培他滨、依托泊苷、替莫唑胺和替吉奥等,药物的吸收效率较静脉给药差,不良反应低于静脉给药,但对患者服药的自觉性和医从性要求较高,且不利于监管。 鞘内注射 为通过腰椎穿刺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到蛛网膜下腔以实现脑脊液中较高血药浓度的独特给药形式,主要用于实体瘤的中枢神经系统侵犯和血液肿瘤的脑膜受累。 优点在于打破了传统给药形式无法通过血脑屏障的瓶颈,但是操作繁琐,患者承受的痛苦极大,且在反复操作过程中存在脑脊液渗出和感染的可能。给药前先抽取部分脑脊液,再将药物配置在等量的溶剂里完成给药,结束后去枕平卧,代表药物为甲氨蝶呤、阿糖胞苷。 肌肉注射 适用于对局部组织没有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如博来霉素、平阳霉素、甲氨蝶呤,一般选择深部肌肉进行注射利于药物吸收,吸收速率强于口服,且避免了消化道的不良反应。 皮肤黏膜外用 代表药物为氟尿嘧啶软膏、平阳霉素软膏,主要用于皮肤恶性肿瘤和乳腺癌的胸壁转移,临床应用较少。 结语 化疗药物的给药形式多种多样,在临床上,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个性化选择,并且比起某一种形式的单打独斗,多种给药形式的协同配合往往可以发挥出1+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国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版)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